【業界交流】香港餐飲展揭幕 參展商日接十多宗查詢感滿意
2025/9/4

香港餐飲展一連三天於會展舉行,參展商表示對查詢數目感到滿意
本地餐飲業挑戰重重,非得各出其謀搶生意,當中包括開拓B2B市場,以及將產品多元化等等,香港餐飲展一連三天於會展舉行,業界表示每天收到約十多宗查詢有待日後跟進,能夠拓闊客源表示滿意。
香港餐飲展(RBHK)及亞洲零售論壇暨博覽(RACE)日前揭幕,現場有逾100位協會代表、參展商、合作夥伴及業界專家聚首一堂,互相啟發創新靈感與促進業界交流,強化餐飲與零售業的聯動。

鮮運食品有限公司已發展至第三代,主打世界各地肉類及海鮮
鮮運食品有限公司是肉類供應商,為本地餐飲業提供世界各地的肉類及海鮮,至今已交棒給第三代傳人。公司助理董事鄺卓輝(James)說,他們主要做B2B業務,同時亦設有實體店及網店,隨著本地餐飲業步入寒冬,鮮運的生意亦難免受到影響,「餐廳人手短缺的話,我們會提供��扒和切片等服務。」
此外,他們更推出不同國家、牌子、肉類部位去提升競爭力,「以前餐廳主要會使用西冷、肉眼等主要部位,因為四四方方,用起來方便;現在我們則開發更多次要部位,如貝肉、大髀蓋等,其肉味和質感一樣很好,而且售價約便宜3成。」
此外,過往客人多會選用日本、美國和澳洲牛肉,現在鮮運則會引入如西班牙及愛爾蘭的乾式熟成牛,「各地牛肉有不同特色,歐洲的牛自由放養,肌肉結實,本來吃起來較韌,但只要改變處理方法,例如是熟成或不要煮太熟,其肉質一樣腍滑有風味。」他表示,百貨應百客,很多酒店或扒房都講求菜式新意,他們更願意去嘗試這些新產品。

林奇苑茶行負責人林偉德除開拓B2B市場,更將產品多元化
林奇苑茶行於1955年創立,是本地的老字號品牌,第二代傳人兼港九茶葉行商會理事長林偉德(Sam)指出,現時他們有7成營業額來自B2B,其餘3成B2C則來自上環門市,「我們的B2C本地客人銳減了7至8成,除了北上消費熱潮外,年輕一代亦不太重視節日送禮文化,此外,以前日韓客人會跟旅遊書來上環購物,現在資訊電子化,旅客亦隨之減少。」
茶行於2003年起開始擺展覽,「當年沙士,生意慘淡,擺展可以認識很多B2B客人,包括酒店、餐飲集團及酒樓等,他們都需要購買大量茶葉奉客。」除開拓B2B市場,他們還推出多元化產品,例如是茶粉和珍珠(粉圓)和茶包等,「茶包的好處是標準化,客人不用每次量度茶葉重量就可以炮製出品質相同的茶。」此外,他們還申請了不同的認證,如有機認證、雨林認證及ISO等等,提升客人的信心。
Sam表示,今年參加展覽每天都收到約十多個查詢,比預期中理想,「之後還須跟進才可以有生意,但起碼有新客源,又可以聯繫老客戶。」他期望日後能增加小紅書的宣傳,並多與政府溝通,不要埋沒香港的傳統行業。

花膠園出售即食花膠和燕窩產品,目標客戶為年輕人及樂齡族
花膠園主打即食花膠和燕窩產品,包括湯品、飲品及甜品等等,創辦人王家華(Jerry)稱,因為花膠等食材較難處理,浸發、換水、燉煮等過程往往要花上3、4天,其客戶群主要是25至40歲的年輕人及新手母親,同時亦有80、90歲的老人家,「現時很多老人家都只與傭人同住,子女沒空去燉補品,但又想兩老吃得好,就會訂購我們的產品,讓傭人翻熱。」此外,因為花膠和燕窩既高蛋白又低脂,含有豐富骨膠原,故此運動及減肥人士都是目標顧客群。
Jerry坦言補品並非生活必需品,「近年港人消費降級,有錢都會儲起去旅行或北上,再加上COVID幾年,很多人學會上網自己煮,令消費模式改變,減低了購買的次數。」有見及此,他們推出了更多新口味,例如是蘋果清心丸燉花膠,讓年輕一族能平價養生,他預期有關板塊的生意額會由現時的2成增加至4至5成。今次是花膠園首次擺展,Jerry表示每天約收到十多個查詢,屬預期之內,他感到滿意。
刊於2025年9月4日《香港經濟日報》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