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綠色消費】全城有機日2025 市民:有機食品更新鮮美味
2025/4/8

「全城有機日」遇著寒流及下雨,稍為影響了人流
由香港有機資源中心主辦的年度活動「全城有機日」日前在中環遮打道行人專用區舉行,當日有逾100間本地有機農場、漁場及有機零售商設置攤位,雖然下雨及氣溫驟降影響了人流,但當日仍有不少市民到場支持,認為本地有機農作物更新鮮及美味。

黎記有機農場創辦人黃七娣
黎記有機農場創辦人黃七娣又是新界本地農協會主席,「以前到超市買菜都建議大家要浸洗,證明大家都擔心農藥殘留問題」,她認為在經濟環境許可下,市民對有機食品還是有種嚮往,於是由2009年起展開有機耕種,一開始產量並不如預期,「很多人說有機種植的收成只及常規種植的3成,但我不相信這種講法,因為常規種植有很多化學物質,會破壞土壤。」
常規種植是每畝地出產2,000斤,黃七娣的目標是2,500斤,用過花生麩、骨粉等肥料,可惜仍事與願違,直至用上馬糞肥,她終於成功了,自此她明白到,自己欠缺的是理論和知識,於是就開始參加課程,學習專門技術,「例如土壤的酸鹼值都會影響農作物生長,只要控制得好,植物就會生長得快。」
黎記的農作物由2013年起於本地高端超市上架,現時100%都是做零售,但黃七娣形容現在的氣候是「亂七八糟」,令有機種植更加困難,「以前一日可以銷售14萬斤菜,因為氣候反常,去年產量大跌8成,今年亦比高峰期下跌6、7成」,她希望政府能釋放更多農地,同時資助農戶搭建設施,讓農作物供應更穩定。

豬君農園阿軒(右)和Andrew(左)
豬君農園由29歲的阿軒和48歲的Andrew共同創辦,「自小就對園藝很感興趣,因為想吃好一點,故在天台種菜」,種著種著,二人2019年用5萬元在元朗大棠租了一塊8,000呎的農地,Andrew坦言生意難做,「因為很多對吃有要求的人都已移居海外」,他們之前在油塘有開實體店,後因生意不景而結業,現時會積極參加不同農墟,「我們有9成生意都來自農墟,1成來自網店。」
Andrew對本地有機市場仍然抱持希望,「香港人很喜歡吃,疫後北上潮流令我們的生意下跌了5成,但現在已有所回升,相信大家在對比之下,仍然相信本地食品更安全可靠。」他預計今年生意額會不穩定,要視乎本地整體經濟環境而定。

Erika有機農場創辦人Erika
Erika有機農場今年第二次參展,創辦人Erika說,今年人流不錯,但可能因經濟差,市民比較「手緊」,去年單價在200元左右,今年則只有100至120元,「我們擺展主要是想宣傳,不是賺錢」,該農場主要靠長期客戶光顧,例如是寺院及元朗附近居民等,「我們的生意額每年增長5成,對有機市場感到樂觀。」

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總監黃煥忠
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總監黃煥忠稱,「全城有機日」今年已踏入第18屆,因為突然下雨及氣溫驟降,稍為影響了人流,「今年約有120個攤位,我預計銷售會較去年下降1至2成。」
市民愛有機農產品

Peter Ma:漁農自然護理署助理署長(農業)Peter今天親身來支持農戶,他表示平時都會購買有機蔬果,每月花費約800元,「希望能支持本地農業發展及綠色消費,而且有機農產品更加味美」,他表示今天會用200至300元購物,「農戶很用心工作,能給予本地人更多選擇」,他認為本地農作物一定最新鮮,值得支持。

黃氏家庭:黃氏夫婦希望能讓分別9歲及6歲的小朋友認識何謂有機,「平時都會購買有機蔬果,因為比較天然和高質,始終有小朋友,不想他們吸收太多化學劑」,他們今天打算用100至200元購買產品。
刊於2025年4月8日《香港經濟日報》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