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三代傳承】創於1958年 先達商店第三代傳人創潮款繡花鞋
2025/5/6

先達商店創立於1958年,當初設店於樓梯底,現遷至佐敦舊式商場
繡花鞋,彷彿是上個世紀的產物,的而且確,這是以前有錢太太的配飾,採用真絲、真皮來製造,價值不菲。時至今日,大家仍可以在本地買到人手製作的繡花鞋,而且款式新穎,無論是人字拖、高跟鞋,甚至是加入了西方元素的芭蕾舞鞋款等,它們再也不是在家中穿著的拖鞋,而是能登大雅之堂的潮流名物!

先達商店創立於1958年,由第一代傳人王達榮爺爺開設,至今已有67年歷史,「他本身在鞋廠打工,賺到錢後就開設了自己的鞋店」,孫女兼第三代傳人Miru Wong解釋說,鞋店設於佐敦樓梯底,既出售自己的作品,也有賣雨傘和手袋等,像間小士多。為了讓繡花鞋更大眾化,爺爺採用了更多平價材質,例如是尼龍和絹布等,以及製作拖鞋款式,減少工序,「價錢可以跟貴價繡花鞋相差10倍。」

Miru Wong是先達商店的第三代傳人,嶄新設計讓繡花鞋變成了潮物
在那個「穿膠花」年代,爺爺將繡花工作交給了太太及街坊鄰里,店舖聘請了一位老夥記看店,此外還有一個約20人的工場負責裁剪和剪線頭等,發揮著獅子山精神,先達商店漸漸打響名堂。至2005年,爺爺、嫲嫲開始年老體弱,很難應付開關閘等粗重工作,開廣告公司的爸爸Billy Wong於是加入幫忙,顧店的時候經常和客人攀談,了解他們的需要,「客人年紀漸大,希望能有防跣、夠承托力和耐用的款式。」

Miru自小跟爺爺、嫲嫲學刺繡,成就了一雙巧手
於是爸爸開始改良造鞋的設計及物料,例如是加厚鞋內軟墊、鞋底用上有坑紋的防滑物料等等,「圖案方面,以前繡花鞋總離不開花鳥魚蟲、瑞獸,結婚會用上龍鳳、鴛鴦等等,最常見的是花中之王牡丹」,爸爸讓當時還在讀中學的Miru設計新款式,那時候剛巧有大熊貓安安、佳佳出現,她就設計了可愛的熊貓款式出來,從此,繡花鞋就不再只是拖鞋,而是可以穿著出街的鞋子。

已故美國實業家Iris Apfel都是先達商店的粉絲,她一買就是十多雙拖鞋
Miru從小就與爺爺、嫲嫲同住,更是穿著傳統虎頭鞋長大,所以她認為所有鞋都是應該有圖案的,更喜歡在鞋上畫公仔,耳濡目染下,很快就學會刺繡,「用筆畫畫只是平面作品,但刺繡則可以用上針線,創作成立體的產品,我覺得很有挑戰性!」


除零售之外,Miru亦有舉辦工作坊,拓闊客源
初時只是興趣,沒想過要發展成為事業,直至她在香港理工大學修讀視覺傳意,畢業作品挑選了繡花鞋研究,這時她才真正認識到繡花鞋的起源、發展、特色等等,「繡花鞋不單是一雙鞋,而是與當時社會有密切關係」,她舉例說,其實早在宋朝開始就有繡花鞋,當年因為富家小姐都要紮腳,所以又有「弓鞋」配合小巧的三寸金蓮,「繡花鞋就是歷史文化的一部分。」

利用不同材質造成繡花鞋,右邊的網款尤其適合夏天(左280元,右220元)
在Miru的心目中,繡花鞋的設計需在傳統和創新之間拿捏一個平衡,「花紋有其喻意,應予保留,同時設計亦可以加入新元素,中西合壁」,自2012年接手以來,她參考歐美鞋款,設計了新的鞋型,例如是平底芭蕾舞鞋款,又或加上高踭、船踭,甚至有人字拖及露趾等款式,打破傳統,「但無論是甚麼款式,我都會著重鞋的實用性、美觀性﹐以及圖案的象徵意義,以配合客人的年紀、身份、地位及出席場合等。」

Miru從小就穿虎頭鞋,現在店舖內都有出售(399元)
將繡花鞋改頭換面後,吸引了不少年輕客人,現時她有6成顧客都只是30至40歲,當中不乏名人、明星,包括已故美國實業家Iris Apfel,「她喜歡奇怪的顏色,如金色和銀灰色的拖鞋,一買就是十多雙。」

先達商店由爺爺王達榮創立,成就三代家族事業
除此之外,Miru每個月又會搞繡花鞋工作坊,以及入學校教授刺繡課程等,「既有推廣作用,亦可與客人交流,讓他們明白手工藝及每種花紋的意義。」她表示,現時約有7成生意來自零售,另有3成來自工作坊,「現在很多人都會用機器製作,但鞋子會不夠耐用,容易甩皮;相反手工製作的好處是可以客製化,如腳拇指外翻或長短腳的客人都可以來訂製鞋子。」
Miru的家族事業亦非一帆風順,例如之前被迫遷,樓梯底舖位沒有了,現在要搬到商場;此外還因為疫後港人北上,令生意淡靜,Miru因此參加了Fashion Farm Foundation主辦的「大灣區:時尚融合2025」活動,在深圳、廣州、香港等地展覽,增加品牌曝光率,促成更多聯乘合作之餘,還可以開拓大灣區客源。
先達商店
地址:佐敦吳松街150-164號寶靈商場1樓16-17號舖
電話:2849 5499
刊於2025年5月8日《Topick!》查看文章
刊於2025年5月6日《香港經濟日報》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