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宜蘭之旅】親子一起DIY  好玩又增進感情!

2024/08/13

台灣宜蘭風景宜人,處處稻苗飄香,而且只需1.5小時就可以由台北開車到達,是不少港人的度假勝地,隨著暑假快將到來,以下介紹幾個適合親子DIY的地方,不但好玩,又可以增進親子關係,製成品更可以帶回香港留念,一舉三得!

大風吹手作館  與博士做手工

大風吹手作館充滿文青風,門口是不少網紅的打卡點

有沒有想過,自己的小朋友可以跟隨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的化學博士一起做小手工?來到大風吹手作館就可以了!創辦人小翔因為喜歡動手做東西,毅然放棄了自己的專業,幾年前開了一間手作館,與小朋友一起做起手工來。

小翔本身是化學博士,因為喜歡做手作而毅然放棄專業

他的小手作也有加入化學元素,就例如天氣瓶,隨著天氣變化,瓶內的結晶亦會改變形狀,這是因為溶液內的樟腦,與乙醇、硝酸鉀、氯化銨混合後,溶液內的溶解度都會隨著溫度變化,十分有趣。

製作天氣瓶都需要化學知識,瓶內圖案會隨著天氣轉變而作出變化

除天氣瓶之外,大家還可以製作紙飛機推進器、集光瓶和噴砂杯等等,手作館內的攝影裝置超強,作品拍出來就像藝術品,拍照後你會覺得自己是個天才,信心滿滿地帶著戰利品離開!

集光瓶即是夜光燈,帶回家實用度高

工作室地方很大,可以讓大小朋友一起做手工

記者採訪當日都有不少小朋友來做手工,玩得很開心

挑好杯子,然後在上面貼上貼紙後,小翔就會幫大家噴砂,做成磨砂杯

做完杯子再拍照,很有成功感!

大風吹手作

地址:台灣宜蘭縣冬山鄉柯林村光華三路129號

DIY價錢:天氣瓶、紙飛機推進器480元(台幣,下同);集光瓶400元;噴砂杯300至500元(視乎杯型)

營業時間:09:00 – 17:30(逢周三公休,每項活動的場次有異,詳情可參考官網)

官網:https://www.joyfulkidd.com/

宜蘭餅發明館  一起做牛舌餅

小鎂本身是空姐,現時繼承父親的衣缽,成為宜蘭餅發明館的第二代掌門人

如果你吃過台灣的牛舌餅,那種又厚又硬的口感真的不是人人都喜歡,宜蘭的劉鐙徽師傅卻研發出全世界最薄的餅,那塊只有0.1厘米的牛舌餅既薄且脆,吃起來輕盈得多。原來劉師傅15歲就開始製餅生涯,至2001年成功改良傳統牛舌餅,成為家傳戶曉的製餅達人。

想知道0.1厘米的牛舌餅怎麼做,可以參加DIY課程,導師講解生動有趣

亦是因為這塊餅,讓宜蘭餅發明館聲名鵲起,更被台灣經濟部評選為「年度台灣15大美食伴手禮殊榮」,現時發明館已由第二代傳人小鎂掌舵,除出售各式宜蘭餅之外,更設有手作課程。

DIY的牛舌餅會現場烤焗,相當好吃

想知道0.1厘米的牛舌餅怎麼做?到一樓櫃台報名就可以,費用只180元,課上老師會以輕鬆有趣的手法教大家做餅,並會即場烤製,在等候出爐的時間,更可以參觀他們的透明化生產線,看看有經驗的師傅是如何做餅,「發明館仍然堅持人手製作宜蘭餅,因為做出來的口感很不同」,小鎂說,她爸爸每小時可以做1,000塊餅,年資20年的老師傅則可以做900片,工廠在高峰期每天可以生產約28,000片宜蘭餅。

新建的「藏愛文化館」有很多打卡位,巨型糕餅器具是其一

做完DIY又購買完手信,可以走到旁邊新建的「藏愛文化館」,門口有些放大版糕餅器具可供大家打卡,再往內走,二樓有個非常有趣的3D互動攝影棚,只要憑發明館的購物發票或收據即可免費入場,裡面有很多3D壁畫,拍照一流!

只要憑購物發票即可進入3D互動攝影棚,拍攝搞笑的3D照片

想購買手信的話,鮮奶酥餅和切達乳酪都深受歡迎

宜蘭餅發明館

地址:台灣宜蘭縣蘇澳鎮海山西路369號

營業時間:08:30-18:00

電話:+886 3990 5999

DIY收費:180元

官網:https://www.i-cake.com.tw/

美拍玩很大  打卡位眾多

 「美拍玩很大OMG!畫框博物館」既適合拍照,門票亦包含4個DIY活動

如果你喜歡拍照,就不能錯過「美拍玩很大OMG!畫框博物館」,這裡有很多能顛覆想像的畫作讓人觀賞之餘,還有不少打卡位,例如是穿洞的畫框,讓你輕鬆拍出網美照,還有不同的DIY活動參加,這天記者參加的是樂高畫框製作,小小的一個十分精緻,帶回家留念,感覺自己都充滿藝術細胞!

與畫框一起拍照,自己都成為一幅名畫

想不到蒙羅麗莎都可以幻化成不同形象,太可愛了吧!

用樂高砌成的《最後的晚餐》,細心看的話,會發現裡面有些雞脾造型的積木

其中一個DIY活動是以樂高製作名畫,難度不高,可跟從指示圖一起做

美拍玩很大OMG!畫框博物館

地址:台灣宜蘭縣五結路三段81號

電話:+886 3960 6108

營業時間:10:30–18:00(週四公休)

畫框博物館入園門票:180元,未滿5歲及70歲以上老人免門票入園,門票含園區導覽、4項DIY活動,以及商品折價券100元

刊於2024年8月13日《香港經濟日報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