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知識產權】生產力局籌建香港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  推動知識產權計劃

2025/3/13

去年12月,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獲「國家知識產權局」及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」確認為本地首間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(國家TISC籌建機構) ,現正進行籌建事宜,預期今年年底落成,就今年首兩個月投入服務以來,已為逾20個個案提供服務,之後並會走訪各大商會及中小企進行宣傳推廣活動。

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獲「國家知識產權局」及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」確認為本地首間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,現正進行籌建事宜。

本港的專利申請資助計劃自1998年出台,當時生產力局獲港府委任為計劃秘書處,生產力局首席營運總監林芷君指出,香港的知識產權(IP)地位一向很高,根據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(Global Innovation Index),由香港、深圳及廣州創新及科技業組成的廣深港科技集群位列全球「最佳科技集群」第二位;「2024年世界競爭力年報」中,香港則於全球排名第五;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數據亦顯示,香港是全球第12大專利申請中心。

生產力局首席營運總監林芷君指出,HKTISC自創立以來,已為逾20個個案提供服務。

香港的IP法律體系包括專利、商標、版權、外觀設計和商業秘密5大類,當中專利審批個案達77,102宗,商標496,121宗,外觀設計40,978宗,林芷君表示,本地企業在申請專利時有幾個痛點,「首先是他們對IP的專業知識薄弱,二是資金不夠,三是缺乏IP專才」,故此該局推出了三大知識產權服務:一、PAG(Patent Application Grant)專利申請資助計劃;二、商標及其他顧問服務;以及最近推出的三、香港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。

PAG自1998年推出以來,生產力局已協助2,600多個申請成功獲批,首三大技術類別分別為機械及設備(26%)、資訊科技(21%)及電氣及電子(7%),而三大專利申請目的地則是中國內地(30%)、美國(23%)及香港(22%)。

商標及其他顧問服務方面,該局透過與專業人士合作,為企業提供商標及顧問服務,例如是品牌保護策略諮詢,以及特定技術/ 產業研究與分析等。據生產力局與香港工業總會於2023年發表的《香港專利分析研究》顯示,就每百萬人口的發明數量來說,香港每100萬人就擁有764項全球創新發明,屬最球最具創新能力的地區之一;而在大灣區中的發明則排名第四,佔比在3-6%左右,顯示近年香港與大灣區的創新發展速度保持一致。

「電腦技術」是香港創新者專利申請最為集中的領域;而「數位通訊」、「製藥」和「生物技術」是香港創新者專利申請增長較快的領域;此外連同「資訊技術管理方法」,這5項重點技術都與香港的發展方向相當密切,如人工智能、智慧城市、金融科技及生物科技等。

至於最新的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,則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(WIPO)發展議程框架下的項目,截至2023年,已在全球93個國家及地區設立近1,500個TISCs,林芷君表示,政府共預留了4千萬元資金,用作HKTISC籌建一年及營運三年的資金,中心選址生產力局三樓,佔地600多呎,預計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籌建,現時中心已開始提供服務,包括:專利檢索與分析、專利諮詢及培育專利知識人才。

林芷君分享了過去兩個月的案例,例如本地一間教育科技公司有人工智能應用的創新發明,但不知如何通過知識產權來保護,「他們參加了HKTISC提供的培訓,掌握了專利的基礎知識,推進專利佈署。」林芷君解釋說,能否得到專利權視乎三大條件,包括:新穎性、創造性及企業應用性,「我們提供初步專利檢索服務,幫助他們了解研發技術的獨特性,讓他們可以調整發明,提升申請專利的成功率。」

林芷君說,HKTISC將陸續推出更多免費培訓,如3月的「中小企專利保護專題培訓」、5月的「國際專利保護及專利稅收激勵專題培訓」、6月的「科創產業專利保護專題培訓」等,當中包含線上及實體活動,沒有指定報名限額,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。

專利申請資助計劃簡介

•「專利申請資助計劃」於1998年推出,幫助本地公司及發明者申請專利

• 以撥款形式協助本地公司和個人為其發明作專利申請,把成果轉化為資產

• 申請全年開放

• 每項獲批申請的最高資助額可達港幣25萬元,又或專利申請費用總額的90%,以金額較低者為準

刊於2025年3月13日《香港經濟日報》